2011年7月17日星期日
熊眼看戲 - Unknown (無名殺機)
早前看過預告片之後, 一直想看的電影《Unknown》, 今天終於有時間看了, 拍得很不錯, 原本看預告時對故事的走向已經有了一定的猜想, 想不到最後故事的結局有點出人意表 (不過, 正因如此, 才會在其後有"怪不得, 原來如此"的感覺), 整個故事的佈局也說得頭頭是道, 有驚險原素又富娛樂性, 看得人開懷呢~
電影海報上那句: Take back your life. 是整個電影故事的點題之句呢: 要找回自己的人生, 先要找回自我的身份, 要找回自我的身份, 先要找回事實真相, 而要找回事實真相, 卻先要重組支離破碎的記憶, 還原真實的部份.
一般來說, 我們會基於什麼來判斷"事實真相"? 是客觀數據? 是主觀意念? 是大眾認可的資訊? 或是個人的經驗? 當你個人所認知的與外在客觀事實不乎時, 你會相信別人的說詞, 或是相信自己內心的低語? 尋求事實真相, 又可以建基於什麼? 我想, 必不可以或缺的, 是證據.
電影的內容就不重複了, 以免減低有興趣觀看的朋友的興味, 但看完這電影, 令我想起以下的一段話:
真相最大的敵人往往不是謊言: 一個故意製造的不誠實;而是虛構: 一個不真實卻有說服力,緊纏著不放的虛構故事。
- 約翰‧甘迺迪
許多時, 特別是有關自身事, 我們對"事實"的理解, 總離不開建基於我們的個人記憶, 例如我們有沒有去過什麼地方, 有沒有說過什麼話, 做過什麼事, 甚至"我是誰?"這樣的問題, 以個人來說, 答案的證據也離不開"記憶"的部份. 但, 我們的記憶, 如何得來的? 以自身為例, 我的童年回憶, 主要是來自相片與家人. 自身對童年的總總, 說實在的, 印象不多, 只餘下片段式的畫面, 當中的細節, 全是由家人補全, 再經由相片來確認, 有一些事, 我甚至已經沒有任何印象, 聽著家人的複述更會有一種"我原來有做/說過這樣的東西嗎?"的感覺 (我的記性也真是奇差的). 記憶, 是累積而來的, 是由過去的一連串經歷而來的 (不論是來自個人本身, 或是來自別人的input, 甚或是來自所處的社會/群體所建立的"集體回憶"), 那代表了我們自身的歷史的一部份.
一般情況之下, 我想大部份人都不會對自己的記憶有懷疑的吧, 但, 在我們腦中的記憶, 又是不是一定是真實的呢? 或應問, 那是不是如實地反映著當時曾發生的事實? 當我們回憶之時, 將過去的記憶重塑, 又是不是"原汁原味"忠實地如錄影帶般將事實重現? 答案卻是否定的. 曾看過一本書『記憶七罪』, 將「記憶」功能的缺失分為七項:健忘、失神、空白、錯認、暗示、偏頗與糾纏. 在我們回憶之時, 並不只是重現過去經歷的總總, 當中會有偏差, 會有缺失甚至出現分歧, 是由於我們也同時受到目前自身對該段事情的態度、自身的情緒、想像或社會的期待而影響, 當我們每一天不斷地接收不同的新資訊時, 我們脆弱的記憶也在不斷地被"修正"、"重組"、"添加"與"建構", 令我們再分辨不出什麼才是自己的真實記憶, 甚至將虛構的東西也信以為真地成了"創憶" (『記憶vs.創憶 : 尋找迷失的真相』).
所以說, 只憑記憶的本身, 是不可靠的, 迷信自己所記得的東西是絕對的真相, 也是危險的, 有一些事, 我們可以大而化之, 但, 有一些事, 還是實是求是地小心驗證才下定論的好.
訂閱:
發佈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